青銅時代早期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木材指示的環境和先民木材利用策略
【摘要】:阿敦喬魯遺址是西天山一處青銅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9世紀到前17世紀。從2011年阿敦喬魯遺址試掘、 2012年開始發掘以來,在石板墓SM4-2和SM9的葬具上取到14個木材樣品,在1個殘、似杯狀形器物上取到1個木材樣品,在房址F1里取到6份木炭樣品,其中大于4 mm的木炭有114塊。經鑒定,墓葬中葬具木材分別屬于云杉屬(Picea sp.)和楊屬(Populus sp.),殘、似杯狀器物為樺木屬(Betula sp.);房址中木炭分別屬于4種木本植物,有云杉屬(Picea sp.)、楊屬(Populus sp.)、柳屬(Salix sp.)、水柏枝屬(Myricaria sp.)和2種禾本科(Poaceae)植物。研究結果表明,距離阿敦喬魯遺址較遠的高山和隱閉山谷分布著雪嶺云杉林,遺址周邊的山地、丘陵有楊、樺林,河岸、溝谷有楊、柳和水柏枝灌木林,在較平坦的臺地和坡地有禾本科的牧草;出土植物種類與現今相差不大,生態環境較干旱;阿敦喬魯遺址先民對木材性質有一定的認識,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木材利用經驗,從較遠的高山上采伐樹體高大、筆直的云杉木材制作葬具和建造房屋;選用無臭、無味、色淺的樺木制作生活用器;薪柴選用遺址周邊的生長快、易于繁殖的河岸林柳木、楊木和濕生灌木林水柏枝的小枝及禾草植物,反映出阿敦喬魯遺址先民在木材利用策略上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利用遺址出土的提供牲畜食物的植物組合,可以旁證畜牧活動的存在,為探索阿敦喬魯遺址先民生業方式提供了新視角。遺址周邊植被組成和微環境的重建,先民植物資源利用策略信息的獲得為探討阿敦喬魯遺址先民與環境的關系,提供了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