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0meus"></acronym>

  • <td id="0meus"></td>

    <table id="0meus"><ruby id="0meus"></ruby></table>

      <table id="0meus"></table>

        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論文排版

        不同筋型冬小麥品種灌漿特性與籽粒產量、品質的關系

        常金河  徐曉峰  米倩  焦竹青  胡俊敏  
        【摘要】:灌漿期是冬小麥產量和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灌漿特性與產量、品質的關系仍不清楚。以河南省焦作市推廣的4個冬小麥品種(兼用麥淮麥43、偉隆169;強筋麥西農38、西農511)為研究對象,通過大田試驗,考察灌漿期各組織干物質的變化動態,比較灌漿特性在品種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采用網絡拓撲分析技術分析冬小麥產量、品質、氮肥利用效率對灌漿特性的響應關系,探討協調冬小麥產量、品質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途徑。結果表明,強筋麥品種較兼用麥花前干物質輸出量高,花前干物質對籽粒的貢獻率平均較高。強筋麥品種的灌漿中期持續時間較兼用麥平均長1.93 d,灌漿速率較低。網絡拓撲分析結果表明,千粒質量主要與花前干物質積累、最大灌漿速度、理論最大千粒質量、花前干物質輸出量等相關。籽粒產量與3個灌漿階段的灌漿速率呈正相關,與灌漿中期持續時間呈負相關。籽粒產量對千粒質量的依賴性低。淀粉含量與灌漿后期的灌漿速率呈正相關,粗蛋白含量與淀粉含量呈負相關。篩選灌漿中期持續時間長,花前干物質積累量大,花前干物質輸出量大的品種和栽培技術,可能是協調產量和粗蛋白含量的潛在途徑。

        知網文化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8條
        1 張蓉;董祿信;孫長紅;許靜;;9個冬小麥品種在通渭縣引種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21年03期
        2 劉博;張磊;閆華;穆桂才;岳照祥;;滄州市2018—2019年度冬小麥品種對比試驗研究[J];種子科技;2019年14期
        3 宋明寶;;冬小麥品種(系)區域試驗報告[J];現代農業;2019年11期
        4 肖軼嬈;景東林;;2018-2019年冀中南地區冬小麥品種展示試驗[J];中國種業;2020年03期
        5 李中華;;不同冬小麥品種產量差異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0年11期
        6 信青貴;;平涼市冬小麥品種發展趨勢分析[J];甘肅農業;2019年03期
        7 何建安;;淺析我縣冬小麥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8年17期
        8 崔霞;;防冬小麥倒伏從播種做起[J];農村新技術;2018年09期
        9 ;紅古區冬小麥品種引種篩選工作圓滿完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3年16期
        10 黨翼;郭天文;李尚中;侯慧芝;趙剛;王磊;;不同冬小麥品種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較試驗[J];甘肅科技;2011年14期
        11 王振華;孫宏勇;張喜英;陳素英;裴冬;;不同冬小麥品種光合作用對環境因子響應的初步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7年01期
        12 喻敏,胡承孝,王運華;不同鉬效率冬小麥品種鉬的吸收和分配[J];中國農業科學;2004年11期
        13 肖祖球 ,黃英;冬小麥品種——中優9507[J];中國農技推廣;2003年01期
        14 張國芹,魏樹愛;優質冬小麥品種—中優9507[J];天津農林科技;2003年06期
        15 ;冬小麥品種——隴鑒19[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0年11期
        16 賈樹順,姜占榮;冬小麥品種的引進與篩選[J];現代農業;1998年03期
        17 ;品種 種質資源[J];麥類文摘.種業導報;1999年02期
        18 吳紹宇,福德平;京郊冬小麥品種布局的現狀與前景[J];北京農業科學;199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7條
        1 江杰;劉小軍;曹強;田永超;朱艷;曹衛星;;基于主動式傳感器的冬小麥氮素營養診斷研究[A];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20年
        2 李月華;劉強;馮立輝;劉亞;侯麗敏;侯大山;李輝利;;節水型冬小麥品種的分類、產量變化規律及應用研究[A];第十五次中國小麥栽培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楊萌;劉建剛;張耀耀;殷力;馮宇鵬;張婷;褚慶全;;黑龍港地區不同冬小麥品種水分利用效率研究[A];2014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4年
        4 張宏芝;艾孜孜·居來提;崔月;趙奇;王立紅;王重;張躍強;樊哲儒;李劍峰;;遮陰對南疆冬小麥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A];2018中國特色作物栽培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8年
        5 邱新強;高陽;段愛旺;黃玲;李迎;孫景生;王景雷;;應用Minirhizotrons研究不同冬小麥品種根系的生長動態[A];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成兆金;陳蕾;徐淑米;;日照地區氣候背景下冬小麥適播期分析[A];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5 氣候變暖背景下干旱災害形成機制變化與監測預測及其影響評估[C];2018年
        7 王東;;黃淮流域冬小麥按需補灌方法及其應用[A];2018年山東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8年
        8 孫宏勇;張喜英;陳素英;張小雨;邵立威;王艷哲;;冬小麥冠層溫度的差異性及影響因素分析[A];水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第九屆中國水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陳萬權;龐家智;胡長程;孫榮錦;晏思白;;冬小麥品種北京837抗葉銹病基因的染色體定位研究[A];“植物病蟲害生物學研究進展”——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論文選[C];1995年
        10 王東;;黃淮流域冬小麥按需補灌方法及其應用[A];2018中國特色作物栽培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8年
        11 牟永潮;于晶;崔紅;蒼晶;;低溫脅迫下東農冬麥1號分蘗節SSH文庫的構建及分析[A];第六屆中國植物逆境生理學與分子生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12 武建華;劉常青;房穩靜;陳彥旭;陳愛琴;王淑琴;;氣象條件對兩個不同屬性冬小麥品種灌漿速度影響的研究試驗報告[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干旱與減災——第六屆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學術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13 趙凱男;王德梅;常旭虹;陶志強;王艷杰;張保軍;趙廣才;;地膜覆蓋對土壤水熱狀況及小麥灌漿特性的調控研究[A];2017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7年
        14 李雁鳴;趙英穆;史秀捧;謝志肖;高樹凱;;幾種栽培措施對強筋冬小麥品種藁8901籽粒產量和品質的調控效應[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進展——中國作物生理第十次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15 何春利;葉芝菡;;施用污泥及污泥堆肥對農田土壤及冬小麥安全影響研究[A];北京水問題研究與實踐(2018年)[C];2019年
        16 房穩靜;武建華;李明治;陳偉;方向明;王參美;;不同氣象條件下小麥灌漿速率特點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17 郭丹丹;范仲卿;常旭虹;王德梅;楊玉雙;王艷杰;馬瑞琦;趙凱男;朱英杰;李俊志;王玉嬌;劉亮;趙廣才;陶志強;;氮磷鉀配合施用對中麥8灌漿速率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A];2017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盧秋巍;冬小麥抗寒lncRNA篩選及與tae-miR398應答低溫脅迫的互作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8年
        2 馮帆;黃淮海麥區不同年代冬小麥品種產量及相關性狀演替規律[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3 黃玲;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麥品種水分利用特性差異及其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年
        4 聶兆君;兩個冬小麥品種吸收利用土壤鉬的差異及其調控機制[D];華中農業大學;2014年
        5 李瑞奇;河北省冬小麥品種遺傳分析和超高產特征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4年
        6 鄭延海;鹽脅迫對不同冬小麥品種的影響及鉀營養對其緩解機理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7年
        7 張彬;山西冬春混播區冬小麥品種技術選擇及抗寒分子機制分析[D];山西農業大學;2015年
        8 黃桂榮;冬小麥品種間水分利用效率差異及其關鍵影響因素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
        9 孫炳劍;小麥黃花葉病毒遺傳變異及小麥品種的抗性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10 張宇;氮肥水平和種植密度互作對強筋冬小麥產量和品質的調控效應[D];山東農業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0條
        1 宋春華;冬小麥TaPRK響應低溫脅迫的生理分子機制[D];東北農業大學;2019年
        2 田宇;冬小麥TaG6PDH和Ta6PGDH響應低溫脅迫的生理分子機制[D];東北農業大學;2019年
        3 崔婉琳;寒脅迫下ncRNA調控冬小麥6-磷酸葡萄糖酸內酯酶表達特性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9年
        4 尹雯;多因素協同的冬小麥生物量與赤霉病遙感估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5 余蛟洋;不同生育期冬小麥生理生化參數高光譜估算[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6 呂巖;ABA調控冬小麥抗寒相關轉錄因子表達模式的分析及功能探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8年
        7 趙虎;MeJA對冬小麥抗寒生理及寒脅迫下TaCOI1/TaMYC2基因表達量的影響[D];東北農業大學;2018年
        8 相智也;外源ABA與SA對冬小麥越冬前后苗期生理特性影響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7年
        9 史萍;晚霜凍脅迫下冬小麥株高變化與冠層光譜關系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年
        10 陳明;基于高光譜的抽穗期冬小麥冠層理化參量的估測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7年
        11 李冠甲;干旱脅迫下不同冬小麥品種形態及生理性狀差異[D];河南農業大學;2012年
        12 邱新強;不同年代代表性冬小麥品種的需水特性及其對水分脅迫的響應特性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年
        13 查菲娜;種植密度對兩種穗型冬小麥品種主要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河南農業大學;2007年
        14 李新強;黃淮海平原當代冬小麥品種水分利用特性差異及其生理生化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年
        15 燕曉娟;黃土高原不同年代冬小麥品種對種植密度的響應[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年
        16 劉平湘;不同類型冬小麥品種抗晚霜凍能力鑒定及相關生理指標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0年
        17 孟德義;低溫脅迫下冬小麥糖酵解代謝對外源SA的響應[D];東北農業大學;2017年
        18 劉麗云;鹽脅迫對不同冬小麥品種萌芽及幼苗的影響及其鈣的緩解效應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7年
        19 李云;不同冬小麥品種抗旱性鑒定及抗旱指標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20 盛坤;兩種穗型冬小麥品種碳氮代謝與分蘗成穗關系的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1條
        1 本報記者 王卉;“濟麥22”何以三年蟬聯全國第一[N];中國科學報;2012年
        2 記者 鄭建衛;我省冬小麥苗情總體好于常年[N];河北經濟日報;2019年
        3 記者 褚亞威;我省大力實施冬小麥節水穩產配套技術項目[N];河北科技報;2017年
        4 ;河北55縣市區這些農戶每畝補貼75元[N];河北農民報;2017年
        5 記者 趙紅梅;種一季小麥壓采地下水2.5億m~(3)[N];河北日報;2017年
        6 戴紹志 申萍;冬小麥節水穩產配套技術項目實施[N];河北日報;2017年
        7 范迎春;東農育出我國首個寒地冬小麥品種[N];黑龍江經濟報;2007年
        8 記者 姜道宏;農業部推薦種植三十五個小麥品種[N];糧油市場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洪文泉 楊唯偉;良種良法育良田[N];甘肅日報;2018年
        10 本報實習記者 王靜 實習生 劉爽;為了大地的豐收[N];伊犁日報(漢);2010年
        11 記者 陳忠權;選優種 授良法 促豐收[N];天津日報;202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訂購知網充值卡  訂購熱線  幫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


        亚洲无码无播放器